很多人想到宁夏第一印象就是漫天黄沙,其实真实的宁夏可是一片富庶之地。作为黄河流域的省份,有着“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那这片富庶之地就是位于宁夏北部的银川平原,号称“塞上江南”。
那宁夏除了银川你还能说出哪些城市吗?很多人还把宁夏和银川搞混,以为宁夏是银川的省会。作为宁夏人有时候真的很纠结,因为宁夏的存在感很低。
作为西北五省之一的宁夏,他的南部居民以固原方言为主,听起来像陕西话。宁夏北部地区居民以兰银官话为主和南部有很大区别。打开网页查询,我们能看到宁夏全名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很小,总面积只有平方公里,自治区内下辖5个地级市。全国面积排27,只有新疆的25分之1。
地方不大,但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都很富裕。当然富裕地区主要以北部银川为主。奔流不息的黄河,将宁夏分成两部。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
电影电视为了拍摄需要选址都是条件艰苦,土地贫瘠的地方。这给了很多人宁夏是漫天黄沙的印象。去过宁夏的朋友,对当地的地质地貌印象颇深。地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部临近青藏高寒区。这片土地上,你能想象到的地质地貌都涵盖到了,比如:沙漠、河流、草原、高山、平原、峡谷、丘陵等。
仔细分辨宁夏这些地形地貌,主要呈现南北布局。北部湖泊众多,水量丰富。同时黄河裹挟泥沙,形成当地肥沃的土地,农业种植上有黄河等充足的水量灌溉。银川作为北部重要城市,湿地面积3.97万公顷,自然湖泊近处,面积公顷以上的湖泊就有20多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南部固原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区,常年干旱。海拔较高,土层厚植被稀少,所以印象中黄沙漫天。这里“十种九不收,麻雀渴得喝柴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固原人出嫁,只要有水窖就不愁娶不到媳妇。水窖成了当地年轻人成家的标配。电影《山海情》中就有丈夫为了给媳妇挖水窖,而出现意外的事情。
宁夏北部主要集中的城市是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石嘴山市;南部主要城市是固原、中卫、吴忠市。两地巨大的环境差异造就两地居民不同的性格。北部因为环境好,外来移民多。性格较为包容、开放。南部自汉朝起,就成为军事重镇,加上当地环境恶劣,性格坚强耿直、宁折不弯。但固原人对福建人是格外的亲切,因为福建对当地帮助很大。
再说到宁夏整体的地理位置,南部萧关与陕西关中相连,北部贺兰山与北方大草原游牧民族相接。地图上宁夏像枣核,两头尖,中间大。早在解放初期,固原归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州管辖。年归入宁夏,2年成立地级市。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老宁夏人,并不认同固原地区是宁夏的一部分。但时代不断发展,人们的这种观念已经被摒弃了。
从全局来看,宁夏最为富庶,也最发达的地区就是作为首府的银川了。人口占到一半,GDP也占到全省一半。地区间发展相对不平衡。宁夏的滩羊远近闻名,最好的羊肉出自吴忠。独特的环境,让这里的羊肉肥瘦适中,肉味鲜美,不腻不膻。最北的石嘴山是矿产资源型城市,出产的无烟煤闻名于世。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
宁夏历史上是华夏的故地,西夏王朝的核心。元朝将西夏改为宁夏,寓意安定祥和。地形上与陕西、甘肃、内蒙古接壤,是中原文明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十字路口。唐代人对宁夏有这样的概括“北连河套,西通甘陇,南接巴蜀,东尽关中”。是古人出使西域,东进关中的要道。位置重要但是交通不方便,一直遏制了宁夏的发展。
历代王朝对宁夏这片土地格外重视,唐朝从这里出发,征服了东西突厥,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这里为王朝出征提供了大量的军马。“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李隆基逃亡四川,传位太子。唐肃宗即位,在这里组建起一支骁勇善战的“朔方军”,最终讨伐叛军平定了“安史之乱”。
宁夏的历史发展得益于黄河的流经,黄河自黑山峡小观音进入宁夏,过境公里后,再由石嘴山三道坎出境,其间冲淤形成了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青铜峡以上被称作卫宁平原,青铜峡以下就是银川平原。
古人借助地理条件,引黄河水进入宁夏农田。不断地开发利用,奠定了宁夏这片土地发文明。对黄河积极的利用,让宁夏成为黄河古灌区的示范区域。也因此,“塞上江南”这个词,宁夏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