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7日,民革党员、最美银川人、最美交通人、宁夏本土文化的传播者保剑君因病突然离世。噩耗传来,惊愕不已。两年前的冬天,为釆访民革亲历者赞人物,我们釆访过保老师,与他面对面回顾其经历过的人生百味,曾那么近距离地感受他高贵的灵魂。而今斯人已逝,惟有精神长存。现将当年经保剑君审定的人物通讯原文刊发,以兹纪念,愿逝者安息。
人物简介:保剑君,男,回族,年生于宁夏贺兰县,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理事,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银川市作协理事,银川文学院院聘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六期少数民族创作培训班学员,贺兰县政协委员。迄今为止,已在《民族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出版有诗集《季节的呼吸》《银川文化地图》。现供职于银川某出租车公司。
“文学就是一剂毒药,你一旦中了她的毒,这一辈子都割舍不下。”成也文学,败也文学,民革党员保剑君的人生与文学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痴迷于文学创作,高考前其他学科成绩下降,与大学失之交臂;
为了更好地创作,他舍弃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跑起了出租车;
别人每月出车的收入最少元,他最多元,他大多的时间在看书与写作;
他被《人民日报》称为“流动的宣传栏,文化的活地图,文明的展示点,道德的传播者”;
……
与文学结缘
对保剑君来说,与文学的结缘,是一种宿命。
年,保剑君出生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的一个村。
贫瘠的童年时期,保剑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着爷爷去为生产队看果园。闲暇时,保剑君会拉着爷爷坐在飘着浓浓香味的苹果树下讲故事。百年历史巨作《三国演义》,位英雄好汉起义的《水浒传》,唐僧四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的《西游记》……精彩的故事情节在脑中回荡着,保剑君心里充满了对故事人物的向往和憧憬,幻想着自己就是书中的一个角色,经历着多彩的世界。
此时的保剑君还没有意识到,正是爷爷的这些故事为他打开了人生的一扇大门,让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就此沉醉于文学的海洋。
慢慢地,已经上了小学识字的保剑君不再满足于爷爷的故事了。尽管对于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来说,可供阅读的图书少之又少,但这又怎么能够阻挡住一颗渴望文学的心?他开始寻找一切机会去阅读,乡上的文化站、教室里的图书角、同村的大哥哥大姐姐家……只要是能够借到书的地方,都会出现保剑君的身影。
那时,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蹲在镇上路边的租书摊看小人书了。尽管每本书的租金不过一两分钱,但这对于一个农家孩子来说却是一笔“大钱”。为了积赞租书的费用,保剑君经常在放学后跑到河边砍柳条,回家剥皮、晒干,再到镇上换成钱,然后飞快地跑到租书摊,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文字的甘甜,一看就是一天。
在家乡的那个小村子,保家小子看书看“魔障”的段子村里人信手拈来:在玉米地里锄草,他锄完两垄地,就跑到地边翻几页书,因为锄草时脑子里总是回想着书中的内容,身后长势良好的玉米苗往往“倒伏”在地里,杂草却依然在风中摇曳;因为想抓紧一切时间看书,他练出了一项特殊的“技能”——边骑车边看书,为此摔跤的苦头他没少吃……“那个时候,就算是路边有张带字的纸,我都忍不住想捡起来读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俗的、深刻的、戏剧性的……多姿多彩的文字和文学融入保剑君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当阅读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写作的幼芽开始在保剑君心中萌发,蠢蠢欲动。此时,正是中国诗歌的高潮期,诗歌的种子在正上初中的保剑君的心里逐渐植下。他开始用笔杆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用诗歌去铭刻记忆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并尝试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
最初,在度日如年的煎熬等待中,投出去的稿子就像泥牛入海,不见了踪影。对于保剑君来说,此时耐力就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有了这种执着,生命旅程上的寂寞终于演变出七彩的梦幻。初三时,保剑君的第一篇诗歌作品《家事》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
此后,保剑君的文学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当时,宁夏广播电台《周末一小时》节目,每期都会配乐播放一篇他的诗歌或散文。他还在学校里组织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推出了学校的首份文学小报,获得了广泛赞誉,文学社也成为学校最瞩目的社团。
年,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的保剑君,却没有跨过高考的大门。因为迷恋文学,导致其他学科成绩大幅下降,高中毕业后的保剑君未能考上大学,也没有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外出务工,而是选择了在家务农承包果园,原因是农闲时可以好好在家读书写文字。
村里人农闲时爱耍点钱、喝点酒,可是从来叫不动保剑君。知道保剑君在家天天写东西时,村里人嗤之以鼻,“庄稼人就该守本分好好种地,弄那个东西有啥用。”保剑君没有反驳,那些冷言冷语听着虽然心里难受,但是阻挡不了他对文学的热爱:“文学就是一种很纯净、很神圣的梦。”
他的爱好得到家人支持,“只要喜欢就去做,总比耍钱、喝酒要好吧。”父母质朴的话让保剑君更有勇气。
那时,村子里只有一家小卖铺卖方格稿纸,每次保剑君去小卖铺,老板什么都不问就会递给他一本稿纸,因为这种稿纸只有保剑君会买,保剑君每次来也只会买稿纸。
寻书读报,创作拽文,农闲的时间,保剑君照样忙得不亦乐乎。即使是多年后,他依然认为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非常惬意:一炕一桌,写社会百态;一梨一果,食人生滋味。树荫为凉,灰土为热,书籍蕴情,文字养心。
诗歌、散文,只要写了东西,保剑君就往外投,《诗刊》、《黄河文学》……渐渐地,各种著名的刊物开始发表他的文字,村里人看他的眼光也渐渐改变,“你可真是我们村的秀才呦。”
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保剑君自学了大专汉语言文学。大专结束后,他进了城里一家工厂务工。然而,泥腿虽洗,仍脱不了他的乡土情怀。叮当的牛铃,奔跑的羊群,拔节的麦穗,暮归的乌鸦,淙淙流淌的渠水,炊烟飘渺的村庄,生老病死的传说,传唱千年的民谣……那些亲切的人和事,让保剑君无法停笔。
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在此时进入了活跃期。《花朵(外一首)》《韭菜(外一首)》《乡间红杏(外二首)》《捧土而歌(组诗)》《梦想的姿势》《幸福时光》……一首首朴素、真实、深情,拥有着生命的质感与光芒的诗歌相继发表。
年,保剑君把自己多年所写的诗歌整理出来想出书,却颇有些犹豫,买书号、印书少说也得万把块钱,可家里实在拮据,怎么办?“想做就做吧,就当咱们今年不挣钱了呗。”妻子的一番话让他下定了决心,册的《季节的呼吸》出版了。
有人说:保剑君是“一名真正耐得住寂寞和冷落的诗人”。对于这种评价,保剑君抿唇一笑:文学是个苦差事,但是却能带来心灵的满足。他满足于这种满足。
透过出租车书写人生百态
年2月,保剑君做出了一个让亲戚朋友吃惊的决定:辞去了工厂的稳定工作,开出租车。原因是工厂的重复工作枯燥无味,封闭的生活,让他不能过多的接触社会,造成了文学灵感的枯竭。
“开出租,创作时间更充裕,而且接触的人和事更多,有利创作。”每天下午5点到12点出车,其他的时间全部拿来看书写作。别的的哥一月能挣元,他顶了天就能挣个元。
尽管如此,他在“的哥”的岗位上依然尽职尽责。跑车过程中,他多次将捡到的乘客遗失物品上交客运管理处或公司,这些物品中,有手机,钱包,衣物,挎包等等。很多乘客通过给公司给交通音乐台打电话、写信、发短信的形式向他表达感谢之情。
他还与警方合作,两次解救被传销组织欺骗控制的受害人员。
年夏天一个夜晚,保剑君在运营时遇到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两人向他呼救,保剑君让他们上了车。这时,三名青年男子围住了他,要他把人放下。保剑君感觉不对劲,开车冲出围堵,把人送到了派出所。原来,女孩被传销人员欺骗扣押,她的男朋友来解救。从派出所出来后,保剑君发现一帮青年人围在他的车边,他义正词严地和他们交涉,结果却被殴打砸车。虽遭报复,但保剑君却并不后悔。
年1月10日,四川大凉山彝族人吉克阿日被骗到银川市西夏区搞传销,吉克阿日的哥哥吉克阿优通过中国诗歌学会联系到宁夏诗人。作为宁夏诗歌学会理事的保剑君得知消息后,联系到了吉克阿优及其家人,在西夏区二公司家属院蹲守两天,摸清情况,采取短信方式警告传销组织并多次报警,终于在12号夜间把吉克阿日解救出来送上火车。
热心公益、扶危助困的好事在保剑君的身上更是屡见不鲜。
他号召并带动行业其他司机共同组建了银川的士f1车队,利用车队平台,联络宁夏义工联合会,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每年定期到社会福利院、穆斯林孤儿院、老人院开展敬老爱幼送爱心活动,为海原县关桥乡贺堡小学留守儿童募捐学习用品近万元。每次为灾区捐款时,他都走在前列,倾其所有,奉献爱心。每年高考,他都放弃营运参加爱心送考活动,并在在QQ群里和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好白癜风国际诊疗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