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味道的“鸡汤”,出自不同风格的“名厨”之手,这些炮制“心灵鸡汤”的大师们,各有自己的“秘方”。
汪国真:“鸡汤”诗人
要论“心灵鸡汤”的炮制者,诗人汪国真或许能算大陆第一位有影响力的“名厨”。他从年起开始在《读者》上发表诗歌,年,接连出版了三部诗集,总印数达万册——以至于那一年被中国出版界称为“汪国真年”。
汪诗通常简短而寓意明晰,十分适宜抄录和赠与;其内容多为友情、爱情和励志,再加上清新的笔法和细腻的感情,尤其受到年轻学生群体的追捧,当时的许多学生都在笔记本上抄录他的诗句,并陶醉于“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等励志名言。
“汪国真的诗歌之所以能形成当时的热潮,一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励志和‘青春期特质’对少男少女们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更重要的则是时代因素。年代人们在诗歌领域探索,没有人把这种作品当回事。但后来整个人文领域陷入低迷,各种追寻和探索都没有了,这时与政治距离较远而侧重写个人情感的汪国真诗歌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市场的空白。”业内人士分析道。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批评者认为,汪国真作品肤浅单薄,在结构和立意上不断自我重复,缺乏新意和探索精神,是诗歌语言的自戕等。汪国真的诗歌也由此被贴上“格言体”、“分行形式的人生道理演讲”、“心灵鸡汤”等种种标签。
周国平:哲学入“汤”
周国平则是另一位“名厨”,特殊的是他别出心裁地将哲学与“鸡汤”挂上了钩。
年,周国平因一本哲学普及读物《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而成为当时文化偶像式的人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人与永恒》等十几部散文集,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至于当时大学曾有“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的说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认为,周国平的强项在于把高深艰涩、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大众化、普及化。他的散文善于在爱、错爱、哲理、感叹、小故事、小情调之上再撒上一些动词、形容词和比喻的胡椒粉,也是典型的“鸡汤”烹调法。但如果从“思想”或“精神”的高度来看,他散文中的思想平庸,缺乏深度和穿透力,与其说他是一个思想者,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普及者。
于丹:学术“超女”
于丹的走红与“百家讲坛”密不可分。6年,她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因此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文化明星,《于丹读论语心得》也由此在那几年卖到洛阳纸贵。她的核心思想是:“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于丹的粉丝群体十分广泛,既有在校学生,也有青年白领、中年商界人士、退休老年干部等,他们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对于丹所讲述的《论语》、《庄子》等诸子百家典籍有一定兴趣,但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面前望而却步。有媒体因此分析,于丹的成功是放下学术架子,让学术走出书斋的结果。
但也有观点认为,于丹只是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面前,初步满足了大众饥不择食的初级文化需要,“大众的盲从和对传统文化缺乏判断力,让她走向了商业的成功”。而她本人对《论语》的解读也沦为“心灵鸡汤”,有意遮蔽孔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而一味诱惑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
近年来,于丹的“心灵鸡汤”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市场了。年2月,北京笼罩在一片雾霾中,她却发出几张自己在雨后的秘鲁马丘比丘遗址的照片,还劝说公众:“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这也引发一片吐槽,学者王晓渔批评道:“按照于丹的逻辑,对雾霾的抱怨、对这个时代的不满,都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够平和,你的修养不够深入,你的灵魂不够开阔。”
陆琪:“女粉”之友
“80后”情感专家陆琪是目前知名度最高,但也被吐槽最多的情感专家,在网上享有“妇女之友”的尊称。
他原本是职场专栏写手,经常收到女人的情感咨询,问题都千奇百怪。这让他意识到,职场只是男人的一小部分,情感却是女人的天、女人的命,这才是商机无限的大市场,于是毅然转型成情感专家。新浪微博的出现也给他的走红带来了契机,当时一般人都认为微博只是一个社交平台,只有他早早悟到它的自媒体平台属性,于是接下来的数年内,他不断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陆琪语录”:“女人自己太可靠,身边的男人往往就不可靠。姑娘越是不靠谱,就越能找到可靠男。女人自己太会挣钱,就找不到能干的老公。”“女人无论多穷多难都跟着你,并不是她们有受虐症,她们不喜欢忍受,却愿陪你一起吃苦,只是因为爱你。”
这些言论使不少女性感觉十分受用,也使他的微博粉丝群高达多万、数目甚至超越了某些一线明星。但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男性网民对此非常反感:“陆琪完全是反男人讨好女人,身为一个公众人物,讲话怎么会这样不负责任?更可怕的是,女友迷恋他,我该跟她分手吗?”
陆琪本人也承认自己的“爱情鸡汤”营养价值稀薄,概括起来无非是:女人不要太把男人当回事。“对于男女关系,我是可以写论文的,但既然是产品,你要它的受众面越大,就越要牺牲研究性,转变成可读性”,始终抓住“不要跟女性讲道理”、“女性天生傲娇、喜欢听好话”的心理特点,是他成功的秘诀。
手把手教你“熬鸡汤”
有没有好奇“心灵鸡汤”是怎样炮制出来的?它能在中国火起来,自有其奥妙。只要掌握以下几条秘诀,你也能成为“鸡汤”高手!
找准目标读者
下笔之前,你先要想好准备吸引什么样的人来读,毕竟写鸡汤文是用来卖的,读鸡汤文也是准备用来实践的,针对特定人群的不同需求来写也就格外重要。
如果是写给大学生,就大谈理想和奋斗;写给刚工作的新人,就来点职场哲学;写给那些有点成就的基层领导、小老板,可以拉来巴菲特、马云充门面;专攻爱附庸风雅的,就整点老庄、孔子、佛祖、仁波切们的名言或小故事;女性肯定喜欢情感婚恋类,长辈要的是亲情……总之,有的放矢,才能收获读者。
毕竟许多人喜欢“心灵鸡汤”是因为它能产生情感共振。汪国真就曾直言“读诗的群体都是成长中的青年人,他们在诗里找到了自己情愫的影子。”这就像失恋者总把《小时代》那句“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虚弱的幌子,被风一吹,甚至不用风吹,缓慢走动几步就是一盘散沙”奉为经典;工作遭遇困境的人喜欢《后会无期》里的“小朋友爱分对错,而大人只看利弊”一样。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鸡汤”粉丝们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煽情的段子会用空头幻想来构建期许,创造一个虚假的自我世界;同时,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的时候,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也促使了“心灵鸡汤”的进一步传播。
偷换概念
仔细看看那些鸡汤文,是不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就能得出一个人生感悟?
不信可以看这碗极为著名的“鸡汤”:
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开导他:你应该多努力打鱼、卖钱,从而买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有钱后就可以像我一样晒太阳享受生活了。渔夫却反问他:我现在不是正过着这种生活吗?
这个故事教导读者,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要摒弃物欲追求,要……满满的正能量有没有?
但假如你站在其他角度看问题,又是另一种情况:对富翁来说,他可以选择各种方式来享受生活,还可以打猎、骑马、参加派对、四处旅行,而远不是只有晒太阳这一种休闲,渔夫却除此以外别无选择。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刚好在对自己观点最有利的位置上停笔,并偷换了概念,将“享受生活”等同于“晒太阳”。
偶然当必然
写鸡汤文最简单的等式就是,“正面的过程”必然会导向“正面的结果”,为此你可以忽略现实的复杂性,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极度简化故事背景和环境,符合主题的内容就大书特书,不合主题的就完全忽略不计。
来看这个例子:
十年前,还是学生的她在中国救助了身为流浪者的他;十年后,她来到澳洲留学,生活窘迫,一天因营养不医院,一位医生救助了他,却没有收医药费,而是在收费单上注明:治疗费用十年前已支付,并画了一条被子,一杯咖啡,那正是当年她对他的帮助。
又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但温馨的外衣下依旧是老套的“因果报应”;更大的问题在于,现实中这种事能有多大的概率发生?如果女主角到了另一个国家,她还能不能获救?会不医院?会不会由另一个医生主治?会不会男主角没有认出她来?……这么多的巧合,只要缺了任何一个,故事就不存在了。况且这一情况很容易让人得出结论:原来善良这样稀有和脆弱,要靠这么多巧合来支撑。这到底证明了社会上的善良是丰富还是稀缺?
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你还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简直无言以对。
所有问题都源于心态
这是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一条秘诀:写鸡汤文,不负责解答具体问题,只负责告诉读者:你心态不对,你得改变想法。
早年,汪国真就写过一首诗: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于丹更将这一手发扬光大。一次一个大学生问她,自己和女朋友毕业留在北京,薪水很低也买不起房,连朋友请吃饭也因回请不起而不好意思去,自己应该怎样办?于丹回答的是:你的许多同学没能留京,你留下了,还有一位相濡以沫的女朋友,还有很多愿意请你吃饭的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大学生于是变得很开心。
在这段对话中,大学生本意是想询问于丹,如何改变自己的窘迫处境,于丹却对此避而不谈,反而劝他接受现状,完全答非所问。
这一方式也被不少媒体习得个中三味。年的雅安地震中,各大媒体都在齐声传颂“大爱无疆”;年的马航失联事件,又是满屏幕的蜡烛与祈福,到处都是“等待奇迹!等你回家!”“坚持,努力,说好不放弃”等语句,反倒是有价值理清事件脉络的新闻事实和专业分析少得可怜。
这种只管精神上安慰、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鸡汤”,有另一个称呼:“精神胜利法”,开山鼻祖叫阿Q。
随便编吧,别管真假
一位荷兰人得到了一种名贵花卉,舍不得和他人分享,只种在自家的院子里,却发现自己的花逐年退化。植物学家告诉他,这是因为周围普通花卉的花粉被风吹到了名花上。于是他便把名花无私地分给邻居成片种植,终于保住了花的高贵……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作者没有植物常识,因为不同种类的植物花粉根本不会相互起作用,否则所有的花都会变成杂种花。
再看这个故事:
一位厨师做菜时,将一条条鳝鱼剖开肚子,但当他剖其中一条时,那条鳝鱼却猛地一弯身子。厨师剖开它才发现,里面原来是一条小鳝鱼,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母鳝鱼是想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保护肚里的孩子,由此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这个故事则告诉大家,原作者根本不了解这一物种,因为鳝鱼只有卵生,没有胎生。
类似的常识错误在鸡汤文中不胜枚举。早在年代,有人写出“斑羚飞渡”的故事来讴歌牺牲精神,描述一群斑羚在前有悬崖、后有猎人堵截的情况下,自动按年龄分为两队,一只只老斑羚主动跳下悬崖,为年轻斑羚当垫脚石的故事。但有人指出,斑羚根本没那么高智商,后来作者也承认这是虚构的;还有作者写过“夏令营中的较量”,中国孩子娇生惯养与日本孩子吃苦耐劳的鲜明对比,曾令不少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绝望地叹息:“这一代孩子没救了。”不料多年后原作者却承认,这个故事也是编的。
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的便利,各种胡编乱造的心灵鸡汤段子更加大行其道,众多“名人名言”也由此被炮制出来:“柏拉图说”、“白岩松说”、“李嘉诚说”、“仓央嘉措说”、“张爱玲说”、“巴菲特说”……“躺枪”颇多的央视名嘴白岩松曾对此表示:“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在全国可能很少,这些年我觉得叫白岩松的人一定非常多。”
本专题完整版已刊发于悉尼《城市周刊》期
责任编辑/张不叁
资料来源:《新安晚报》年12月15日《三十年心灵鸡汤史》、《银川晚报》年11月20日《为什么“心灵鸡汤”让我反感》、《壹读》年8月3日《为什么人们爱喝心灵鸡汤?》、华龙网年4月15日《“反心灵鸡汤”走红网络是负能量还是直面人生?》、《东南快报》年5月8日《我们为什么反“心灵鸡汤”》、《时代周报》年3月13日《心灵鸡汤实质是无病呻吟,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瞭望东方周刊》8年11月10日《汪国真:退潮后的人生》、《钱江晚报》年1月21日《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华美下的陈腐》
犀利君知道自己的作品很精彩,想转载不是不可以,但转载必须注明出处(治疗白癜风医院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