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蒋娅娟采访李跃儿:
《中国家长问题的调查报告》第三章第二节)
(此书尚未完成,此文仅为初稿。
欢迎转发朋友圈。其他平台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李跃儿口述 蒋亚娟采访胡子整理
目 录
1、假如没有“十月怀胎”
“望子成龙”与“让子成虫”
假如没有“十月怀胎”
公平的自然定律
狼孩的故事
没有培植,哪来收获
按下拔起的小苗
2、天堂美景
葫芦丝
天堂美景
地狱恐怖
激扬的乐声
三角债
3、老妖婆冲进了教室
较量
追逐
老妖婆冲进教室
雄狮怒号
4、棒喝
魔法
怪招
捧喝
5、苦尽甘来的感觉
毒药就是良药
拉锯战
苦尽甘来的感觉
6、我们的教育不相信眼泪
超越“苦难”的苦难
人啊……
“棒喝”的辩证
我们的教育不相信眼泪
1、假如没有“十月怀胎”
“幸亏青蛙妈妈不是人类,要是人类的话,根本等不到小蝌蚪退掉黑皮、变成绿色的。”
“望子成龙”与“让子成虫”
蒋:我们再回到正题……就是望子成龙与拔苗助长的情形,你认为这在家长中能占到多大比例?
李:如果单就望子成龙看,几乎%,两者连在一起的比例,起码也要占到90%以上。最起码,在咱们宁夏就是这种情形。
蒋:能有这么大比例?
李:这就看怎样理解了。比如拔苗助长,通常人们理解的是提前学习、多学东西等等,其实,假如有个处在腿的敏感期里的孩子不好好走路,平平的马路他不走,专挑路边的水泥棱棱走,妈妈不干了,把他拉回到路上,这也是拔苗助长呀。这位妈妈是想让孩子尽快学好走路,不要走出毛病,是不是这样?她不知道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受到成长机制的引导,他在用腿在感觉,在探索,是正常的“长”。你把他拉回到路上,是想按照你的意愿“长”,是不是?所以啊,当我们说到拔苗助长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细化。因为不了解孩子,不清楚孩子的成长机制,也会造成拔苗助长。
再说望子成龙……望子成龙不是贬义词,但要是把望子成龙与拔苗助长绑到一起就有问题了,所以,在我们将中国家长问题分类的时候,将两类合为一类。
望子成龙没有错,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生活得好,希望孩子学习好,考上好大学,考上博士、博士后、出国、或者成为大学教授这没有错,甚至能挣大钱、当大官也没有错,问题是,第一、是不是目标的后面有一个人文的背景?目标的实现是不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出发点的?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你有没有帮助孩子建构这样的素质?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建构起这样的素质?如果这些你都不清楚,你的孩子在追寻目标、甚至追寻到目标的时候,他的心态是紧张的、庸俗的、不幸福的;反之,是放松的、高级的、幸福的。前者重目标而不重过程,享受不到追寻之中的快乐,花10分的力气得1分的结果,事倍功半;而后者,既重目标,更重过程,充分享受过程的快乐,花1分的力气得10分的结果,事半功倍。第二、作为父母,你是否知道你孩子会成为哪种“龙”?他本来是块搞科学的料,你却逼着学艺术,本来适合从事军事、体育这样行动能力很强的职业,你却逼搞学术……要是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发展的自由而又缺乏判断能力,他的孩子在选择职业时就会阴错阳差。第三、在你让孩子“成龙”的过程中,你的教育能力能否担当重任?你是否知道什么是孩子?
什么是孩子……按照皮亚杰的发现,分为多少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特征?按照蒙特棱利的发现,分为多少敏感期?每一个敏感期又有哪些特征?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怎么教育?当一位合格的农民最需要掌握的不是怎样耕田、操锄,而是了解种子的特性。耕田、操锄只是外在形式,如果不了解种子特性,他的“耕”与“锄”可能只会越弄越糟。
如果不懂得孩子,我们可能就会在孩子出生第三天(口的敏感期),将他的手绑起来读书给他听,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是时时刻刻地需要语言刺激的,语言的内容对他并不重要,他所需要的是妈妈的声音和他人声音的比较,尤其是用嘴唇感受所有能够接触到的一切,大脑再统合这些感受,然后形成智慧。出生三天只知给孩子读书就拔苗助长了,“望子成龙”只会“让子成虫”。
假如没有“十月怀胎”
蒋:依你看,拔苗助长最大的坏处是什么呢?
李:深层的破坏一般的父母是看不出来的,但这种破坏最致命了,这就是上面说的破坏了成长机制,破坏了潜能,堵塞了将来所有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就深层而言的。表层看,就是被动,厌学,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所有涉及到学习的事情都不爱干,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作业恐怖症、学习恐怖症以及学校恐怖症。一听写作业撒腿就逃,一见学校大门就像看见了地狱。我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讲过一个名叫宋子然的孩子,恐惧学校到了什么程度?爸爸妈妈一边架着一只胳膊架,路上见到哪怕一条地缝都想钻进去;到了学校门口,稍不留神就会逃之夭夭,她的妈妈蹲在地上放声大哭啊。
6岁之前的孩子是感觉运动和视觉思维时期,他需要吸吮,用嘴感知事物,需要乱抓,用手抓土、抓沙、抓泥,需要爬树、奔跑、翻箱倒柜,来建立身边所接触的事物的概念。这个时候宋子然在做什么呢?被他的妈妈逼着满北京城奔波,参加各式各样的业余班。班里孩子很多,为什么唯独宋子然精神崩溃了?除了他的完美主义、他的天才特性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过早、过度开发的结果。我们从宋子然身上映证了皮亚杰的理论:任何试图跨越某一阶段提前进入另一阶段的努力只会导致孩子潜能的严重破坏,用这种方式教出的孩子只能暂时优秀,一旦遇到挑战性问题便会自行崩溃。
但是,现在许许多多的父母仍然乐此不疲,小小的孩子逼着背字,每天都要考他是不是记住了,记住了就特有成就感,记不住就会认为孩子笨。银川有个孩子两岁就记住多个汉字,还会背多首唐诗,孩子的父亲给报社打电话,说家里出了个神童,要求记者采访。这位父亲从不思考这样做对一个3岁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用认字打乱孩子天然的实施“精神计划”的需求,这对孩子是个不折不扣的苦刑!长此下去,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变成第二个宋子然的,遇到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就害怕、痛苦、退辟三舍。
关于拔苗助长,蒙特梭利有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她说:幸亏青蛙妈妈不是人类,要是人类的话,根本等不到小蝌蚪退掉黑皮、变成绿色的。它会想:我们青蛙都是绿色的,我的宝贝怎么长着一身黑皮呀?它会为此而焦虑的,每天会将小蝌蚪拨拉来拨拉去的,甚至干脆把黑皮剥掉,看看里面是不是绿色。
所以,我经常给家长讲:幸亏上帝(假如真有上帝的话)设计人的时候,为我们制定了“十月怀胎”的机制,在妈妈的肚子里,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内成形,使他在出生的时候起码像个人的样子。假如没有“十月怀胎”,人类像青蛙妈妈那样生出一个不像青蛙的“蝌蚪”,再让我们把他放在一个器具里面扶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肯定忍不住,一会儿就要揭起盖子来看——是不是该加水了?是不是该加营养了?怎么胳膊还没有长出来?这个脑袋长了两天了怎么还不像脑袋呢?这孩子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拨拉来拨拉去,只到把小家伙拨拉出问题才算完事。
蒋:看来上帝很了解人的这种本性(笑)……
李:人这种动物,怎么说呢?在遵从自然属性这一点上,所有的动物都比人类强。人在成为人的过程,得到了所谓的“文明”,丧失的却是“自然属性”。对生命而言,自然属性要比文明重要得多。人类早该反省这个问题了,人类应该回过头来再向其它动物学习,学习如何遵从自然规律。老虎妈妈与狮子妈妈能够做到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打架而不干预,能够平静地趴下让孩子咬自己的尾巴与耳朵而不啃声……
要是换了人类,她就会大吼一声:住嘴!你咬疼我啦!还有,你咬的时候口形也不正确,应该这样,不该那样!三干涉两干涉,直到把小老虎小狮子干涉得不会咬东西了,使它们长大时根本不会捕食。
蒋:仔细想想,人类确实就是这样做的。
李:我给你讲一个案例,孩子名叫刘思楠,刚过8岁,小学一年级才上完,翻过暑假就升二年级了……
公平的自然定律
我第一次见到孩子的妈妈时,发现她好象已经被折磨得不成样子了,好像好长时间没有吃饭、没有睡觉一样。备受煎熬的神色,灰黄的脸上没有一点光泽。就一般情形而言,如果一个女人变成这样只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夫妻不和,第二是孩子问题。我想她的孩子肯定出问题了,因为只有孩子的问题才能把一个女人折磨成这个样子,夫妻不和不会严重到这种程度。
这位妈妈告诉我,说她的女儿根本不能学习,极度地厌学,极度地逃避学习。学校老师天天告状,说她的孩子上课时连一分钟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每天都完不成作业。在家中,她每天晚上什么也不干,专盯女儿写作业,仍然写不完。
我问:你女儿是怎样写作业的?她说:要是盯着,40分钟只写大约两个字,要是不盯,一个钟头一个字也写不了。磨呀磨,常常写到半夜,第二天困得起不来床,坐在课堂上直打瞌睡,这样就得挨老师训,挨老师驯就更不喜欢听课了,不喜欢听课就写不了作业,写不了作业就得妈妈盯着……就这样恶性循环,这位妈妈连累带焦虑,人都快不行了。后来听说我能调整问题孩子,就把孩子送来,希望能有什么变化。
我了解到,刘思楠妈妈一生下孩子就交给公公婆婆抚养,在孩子1至6岁这段时间里她是清闲的。我发现自然定律真的很公平――在你应该付出的时候没有付出,到头来必须翻几倍地付出。教育孩子也是这样,6岁之前,尤其是3岁之前,你如果没有没有下功夫培养,你享受了,比别的妈妈清闲、干净、年轻、漂亮,人们赞叹你的年轻、精神面貌就像没生过孩子一样,你也为此得意无比。当孩子上了学,突然发现各种问题一大堆时,你就得用12年时间甚至一生时间补尝不一定能补得上。
其实,在孩子6岁之前并不须非得辛苦6年,如果做得好,或许两年三年就可以了,后面3年不过是顺理成章罢了。
狼孩的故事
0-6岁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单说大脑发展这一项,刚出生的婴儿大脑发育比15岁的孩子快0倍,比50岁的成人快1万倍,大脑的90%左右发育在此时完成。
再说智力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8岁时应该成长到80,4岁时应该成长到50,最重要的智慧潜能的成长更应在3岁之前完成。
要是全面地讲,0-6岁,应该为一生做好准备,打好整个一生的基础,不光是智力,而是全部。“潜能”这个词包含了所有的方面――情感、精神、道德、智慧、能力,完整的人格的建构,等等。中国有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看来很有道理,西方的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应该将7岁改成6岁。如果在6岁之前没有把这些建构起来,以后就很难再建构了。
再说,潜能还存在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从10岁开始,就是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60度左右。所以,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所以说,6岁之前,尤其是3岁之前,如果能正确下工夫正确地教育孩子,其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反之,只能事倍功半。
有个狼孩的故事,发生在印度,有个孩子从小被失去幼崽的母狼刁走了,抚养到8岁时才被人发现并救了回来,经过9岁的教育之后,他的智力仍然达不到一个3岁孩子的水平,总共才学会45个单词。
这个事例,恰好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
没有培植,哪来收获
蒋:爷爷奶奶对这个孩子是怎样教育的?
李:刘思楠的爷爷奶奶与大多数爷爷奶奶不一样,他们是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反正我不管你,你就自己玩吧。
蒋:我觉得这个例子与“拔苗助长”有些不沾边,拔苗助长是过分想着收获,而刘思楠妈妈正好相反。
李:她是从来没有进行过培植,突然之间却要收获……这是不是一种更加过分的拔苗助长呢?拔苗助长的最普遍情况是让孩子从小认字、学习计算,学得东西越多越好,但刘思楠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完全相反……
蒋:就是该建构的没建构起来,该成长的没成长起来?
李:比如孩子发现工作与精神被工作愉悦的体验,在工作中成长起来的个人意志,有了个人意志之后而形成的内在的纪律和遵守原则的品质,这些才是学前教育应该做的事情。而刘思楠这些都没有得到建构。
刘思楠这个孩子6岁之前就没有怎么成长,她……怎么说呢?还是个婴儿。由于没有供探索及思维性的环境,她的精神愉悦只停留在游戏形式,却没有工作形式。就是说,她的父母根本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过培养,所以孩子只有肢体运作。她的精神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到了有一天,她被突然送到学校,按在课桌后面让她学习,听课时手要背在背后,写字时不准发出声音,再也不能疯跑、再也不能疯玩了。这也不许那也不许,这种突如其来的切换,她无法适应。
当老师在讲几加几等于几时,她的心早就飞到教室外面去了,当要求字必须一笔一划而不能乱写时,她哪遵守?写不好就得重来,在老师的逼迫下,当她把一个字写到第10遍仍然不能过关时,她会怎么想呢?她肯定觉得这件事一点都不好玩,便开始拒绝。越拒绝老师越逼,老师越逼她越拒绝,这样就恶性循环了。
再之后,老师找家长了,训斥她:你的孩子是怎么搞的?完全是个野人嘛,傻子嘛,这样下去准得完蛋,以后别想考学了,肯定会被淘汰!家长一听非常紧张,觉得问题严重了,就开始“抓”,抓的办法就是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其他小朋友,让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讲道理,盯着写作业……你想想,对一个从来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一下就能把字写好?加上孩子本身,因为身体的因素、因为手的肌肉没有发展完善,不可能一下子把字写得像印刷体一样,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咱们中国的家长与老师都在这样要求孩子。写不好就骂就打,越骂越打越写不好,越写不好越骂越打,在家中,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上课不好好学老师批评、罚站,回到家妈妈折磨。可以说,这个孩子成为这样,除了在该建的年龄没有建构之外,还与妈妈与老师的双重折磨大有关系。
按下拔起的小苗
蒋:你这样一说,我觉得刘思楠的妈妈的确是在拔苗助长,而且更过分。
李:所以,我对刘思楠的妈妈讲,我说你在对孩子拔苗助长。她说我以前从来没有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呀?我说你以为只有让孩子两岁三岁记生字学计算就是拔苗助长?你也在拔苗助长啊。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里,作为妈妈,你有没有像一个负责任的农民那样给这株小苗精心地施肥、浇水?有没有考虑过她的也需要精神的雨露阳光?出了问题的时候,你突然发出她原来这样弱小,就想嗖地一拔,让她顷刻之间长到你所希望的的高度,不是拔苗助长是什么呢?正因为你这样的行为,才造成她的厌学,才使她一见作业就心生惧怖。要是你不反省自己,不从改变自己做起,你的孩子就不是惧怕作业的问题了,而是不能上学,甚至有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危险。
这位妈妈被吓着了。我常常告诫我自己:要对出了问题孩子的父母和蔼,要怜悯他们。但大多情形是,如果你不把问题点透,他们是不会真正重视、真正醒悟的。
她问我该怎么办。我说:第一、你得把拨起的那部分苗重新往下按,让你的心态回到孩子上学以前,让刘思楠在你眼里成为一个什么也不懂、没有一点社会性能力的孩子,这样你才会心平气和;第二、在一段时间内,不要希望她能完成作业,不要希望她能把字写得多么好,不要希望她能考上多少分,作业,只要能写就成,字,只要认得就成;第三、创造一些招数,设计美丽的陷阱,使孩子能对学习发生兴趣,而不是坐在旁边死死盯着;第四、与老师一道商量,拿出一个方案,见缝插针、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能力,慢慢使她适应课堂,适应各种规章制度。
我说别看你的孩子已经8岁,其实,她的心智年龄最多只有4岁。你得等待她长到8岁。她说那还得4年呀?我说只要方法正确,可能用不了1年就长到了,如果方式不正确,10年也长不大。
她妈妈一听,觉得有理,说李老师,就照你说的办吧。
蒋:西方发达国家不是很忌讳让孩子过早地进入学习吗?为什么你特别强调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呢?
李:第一、西方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的学校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是很科学地根据孩子的自然成长机制设计课程与学习方式,课程与教学很适合于孩子,所以就不会出现孩子在学校里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情形。人家绝不会在孩子视觉思维的阶段去做抽象思维的题,而在课堂上使用体验、感受、探索这样的能够愉悦人类精神的形式。因为只有人类精神被愉悦时,才能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而我们正好相反,我们的教育不北京看白癜风哪里看的好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