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很多伊宁市的长辈们说过,曾经的伊宁市啊,到处都是白杨,水在门前,树在渠边,一座城市恍然淹没于白杨的浓荫下。比如作家袁鹰就曾写过《城在白杨深处》一文,“那天下午,我们从风色宛似江南的伊犁河谷进入伊宁市,首先吸引住我们的,不是马上的哈萨克骑手,不是冬不拉的弦音,也不是马路两旁淙淙的渠水,而是那一行行、一排排的绿色“巨人”,整整齐齐、高高大大、郁郁葱葱的钻天杨。它们威武地站列路旁,大街小巷,无处不在”。
说白杨满城曾一度是本地人和外地人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应是不为过的。
曾负责林木种苗管理工作的退休干部谢景明在其草就的一份《伊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材料之一伊犁树木奇观》中写道,新疆杨原产中亚,树干通直灰白,叶背银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内地学者来伊犁考察,因此前没有见过这种杨树故将其称之为新疆杨,而本地百姓则叫其白杨。
时间转眼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过渡到二十一世纪。我们没有见过白杨满城的壮观景致,也无从洞晓城在白杨深处会让一个城市如何曼妙安宁,但好在,我们可以通过去人民公园、去伊犁宾馆、去伊犁河路,感受尚在的白杨参天的身姿。
若论起来,伊犁宾馆是看白杨的最好去处。这里有近二十株粗壮的白杨。青白色的主干上,有褐色粗糙的斑块。看着它们直上的枝干,仿佛是一树树光阴直插到岁月深处去。其中一株已经岁。只在树底下站着,就能感受到它谕示于你的沉稳、安宁和隐忍。非这般,何能穿过百年风霜而今仍旧傲立于此?
白杨城已远,只留下一个萧瑟的背影于今人。我们能透过一些文字感受失去白杨城后,人们怅惘的心绪和无处安放的乡愁。比如,伊犁本土作家郭文涟的《白杨情结与伊犁文化》,“谁又能够说,长期与白杨树相伴相随的新疆各族人民,他们的性格和情操,他们的胸怀与理想,有哪一点不与白杨树相似呢!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新疆人、伊犁人发现并喜爱上了白杨树,并与之惺惺相惜,休戚与共。我以为,正是这样的惺惺相惜,这样的长期休戚与共、相伴相随,自然而然诞生繁衍了伊犁文化”。因白杨而生的伊犁文化,在郭文涟的文字中,是这样的,“这种文化的特点:一是质朴;二是团结向上,包容性凝聚力强;三是安静、和谐;四是奉献;五是坚强,从不惧怕困难”。
伊犁人爱白杨,怕是爱在了骨子里。难说,到底是因为伊犁人的热情曾让白杨满城,还是因为白杨的质朴坚韧使得伊犁人大多朴实无华,昂扬向上。
记不清是哪一个著名的城市设计师有这样一套理论了,大意是说,一个好的城市园林的规划,就是以本地的乡土植物来作为主要绿化植物。于去年修好通车的伊宁市公园大道两旁,所栽植的绿化树木正是白杨。或许,这是对白杨城的深情回望?(文/摄影记者李剑)
▼▼▼▼▼▼▼▼▼▼▼▼▼▼▼▼▼▼▼▼▼▼▼▼▼▼▼▼▼▼▼▼▼▼▼▼▼▼▼▼▼▼▼▼▼▼▼本期编辑:朱江雪
编审:金光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有关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