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出行记
文图须臾近日,第9届银川国际汽车展览会火热举行;一样的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多辆哈雷机车齐聚银川……车,从古代的马车,到本日最为时尚的越野车、跑车和房车,作为出行工具的它们,在今天已是寻常之物。千百年来,人们的脚步因这些出行工具走得更远,也由于它们走得更精彩。伴随着这些出行工具的变迁,人们的出行方式和观念也悄然产生着变化。回溯过往,人们的出行交通工具经历了一个漫长且繁复的演进进程,这当中有太多可以陈述的故事。本期我们就将眼光聚焦在这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去回味、咀嚼这其中寻常却其实不简单的历程与故事。先秦—唐朝:自古塞上有通途凡事都有源头,人们的平常出行也不例外。翻开年出版的《宁夏交通史》(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厅编写组编),虽然难觅早先古代民间出行的踪影,但关于当时交通工具的追溯,也可以从一些史料和发现中找到一些端倪。从先秦开始,历朝历代对宁夏的修建大都是从道路开始。据《宁夏交通史》载,年在固原中河乡出土了西周初期奴隶主墓葬及车马坑。坑中出土的马车轮辐尺寸和形制依然清晰可辨,车轴的外饰长20.3厘米,表面有精美的兽面纹饰,车上的銮铃时隔千年还能发出响亮的响声。这件文物的出土证明西周时宁夏就有了大车道,可供畜力大车行驶。南北朝到唐代这1阶段,宁夏修筑了更多的道路和驿站,这些道路主要承当着运输物质和军粮和军需品的任务。唐朝宁夏以灵、原州为中心,已构成了许多大车道。当时灵、夏州以北党项使刘濛为调运军械粮饷还建造了由诸葛亮发明的“木牛”。(一种独轮车,能载1人1年的粮食,单行每天走几十里。)唐、五代还构成了脚价(运费),宁夏全境当时属于关内道,规定每驮(斤)运里,付脚价文。宋、西夏—清:驮运是运输主力作为《宁夏交通史》1书的主编,交通史专家鲁人勇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他的介绍中,宋、西夏时期,宁夏境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牛车、骆驼、马匹、牛、驴等。从这时起,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个体出行的一些记载,李元昊称帝后“车服仪卫悉如帝制”。即皇帝出行,要乘“舆辇”(车驾),西夏还在行政机构中设置“车院”,专门管理各种车运业务。同时,西夏时期驼马是运输的主力,官方还设有“马院”,足见对畜力运输的重视。明清时期,宁夏的陆上运输方式仍是车载畜驮,康熙平定噶尔丹时绝大部分物质的运输依然靠马、骆驼、骡子完成。宁夏民间当时有一种木制双轮牛车,直径有5~6市尺。这类车在超出小渠和砂石翻浆地段时可以不至于滞陷,这类牛车上世纪80年代还能在宁夏农村见到。明、清时期的民间运输值得1说的是商业贸易运输,宁夏是回族聚居地,又与蒙古族居住地为邻,清代宁夏境内设有平罗、花马池、石嘴子三个贸易市场,蒙古族输出的牲口、皮毛、铁器在此贸易,市场也吸引了来自兰州、陕西的商人。支持市场运行的,则是自古以来延续的驮运,骆驼、骡、马、驴,这样的运输工具既显示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图景,也代表了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车轮之上,传统与现代的渐变时间进入民国时期,宁夏民众的出行方式出现出一种传统和现代“混搭”格局,既延续着古时利用畜力运输和出行的方式,也包涵了在当时看来时兴、新潮的自行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这1景况,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自行车开始进一步推行运用和公交车的出现,使银川人的出行选择更加多样。民国时期:传统与现代“混搭”出行年途经固原3营的驼队。(资料图)骆驼:古时“风景”的近代延续民国时期,民众的出行方式出现出一种传统和现代“混搭”的格局,既延续了古时利用畜力运输和出行方式,也包涵了在当时看来时兴、新潮的交通工具。在7十多岁的银川市民纪长太的记忆里,解放前的银川城里骆驼是习以为常的,南来北往的买卖人牵着骆驼穿城而过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当时银川人也少,空地也多,骆驼在城里也可以休息……”纪长太说。市民的记忆在《宁夏交通史》一书里也可找到印证。书中记载,在当时的宁夏,驮运实际就是骆驼运输,由于骆驼运送货物量大,当时到兰州、包头、乃至北京都是选择驮运。骡马轿车土洋结合新车型据交通史专家鲁人勇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在街头坊间对当时还健在的一些“老银川”(70~80岁)进行访问,请他们回想民国时期普通人的出行方式。在这些老人回想中提到最多的便是“轿车”,这类车以马或骡子为动力,车箱是木制的,周围用篷布包围,有小窗子,约1.4米长,有四个轱轳,可以供2~3人搭乘。由于民国时期橡胶还不能国产,所以轿车的四个木轱轳都是包铁的。市民马学仁回想,解放前,他有一次和母亲到城外走亲戚,就雇了1辆“轿车”。“颠簸得很利害,1是路况不好,2是车轱辘是包铁的。”最让他印象深入的是“轿车”行驶起来漫天尘土,很呛人。在《宁夏交通史》的记载中,上世纪20年代,宁夏到包头通行长途“轿车”,票价为25.6元(银元)。当时宁夏也有少许的胶轮马车,年,宁夏省道管理处处长魏鸿发从北京购买10辆胶轮马车。本想作为客运交通工具进行经营,但票价太贵,生意萧条,后来只得估价转让给一些官员们私用。解放前银川的“轿车”。(资料图)从宁夏第一辆自行车说起说到宁夏出现的第一辆自行车,在《宁夏掌故》(胡迅雷主编)一书中找到了一段文字。记载出自宁夏文史界先辈徐梦麟的一篇回想性文章《我所知道的宁夏之最》,文中讲述,年,时任宁夏中师校长的黄光筼和应届毕业生何维藩各从外地购买英国三枪牌自行车1辆,在银川街头骑行。这在当时属于独树一帜的时兴事物。不过,由于出行方便,自行车随后便在公务层面运用开来,带头者就是当时的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听说,当时初任宁夏省主席的他每天骑自行车从官邸赶到省政府办公。尔后,一般政府公职人员出行和下乡办事也骑着自行车。在鲁人勇当年的访问中,得知很多做小买卖的商贩当时也用自行车贩运货物。昔日银川骑车人(资料图)汽车普通人坐不起的奢侈物汽车是工业时期的产物,宁夏第一条汽车路是冯玉祥年派遣工兵整修的宁夏城到包头的大车道,目的是运输辎重、炮车和汽车。这条长达余里的宁包路被公认为宁夏第一条汽车路。但是,彼时国家正处于军阀混战阶段,政局不稳,因此修筑公路和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关系,汽车真正参与民众的生活是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据鲁人勇介绍,上世纪30年代初,宁夏已有客运线路进行营运,车是人货混装的两用车,当时坐车的主体是中小商贩,他们经济上较常人宽裕,出于好奇,想体验一下这类新潮的出行方式。但很快坐车的人就门可罗雀,由于票价太贵,普通人负担不起。“当时如果带一斗米从银川到包头,路费的开消可以买六七斗米。”鲁人勇说。因此,这类出行方式不但对寻常百姓来说是一种奢望,就连很多有点钱的生意人也只能望车兴叹。新中国成立之初:自行车与“第一条公交线路”上世纪50年代银川的公交车(资料图)“年以后,骆驼就渐渐消失了。”纪长太回想说。当时不仅是骆驼,骡马“轿车”也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逐步消失。随着时期的进步,宁夏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的以牲口作为动力的驮运在上世纪50年代逐步成为过去时。由于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还未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自行车是当时最为便捷的平常出行工具。“当时的自行车还基本依托进口,‘3枪’和‘蓝翎’自行车最多,公务机关给工作人员配备自行车,叫做公车。”马学仁的父亲当时在公务机关任职,也配备了这样的“公车”。在马学仁的记忆里,当时有这样的1辆自行车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这1阶段,自行车虽然开始增多,但还不能算是大众出行的最主流。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民众出行上最大的变化是宁夏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当时银川市政府成立了银川市公共汽车管理办公室,用三台解放牌卡车开通了第一条城市公交线路——公交1路车,结束了宁夏无公交车的历史。以后,在年,松花江牌大轿车取代了老式解放卡车,银川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交车。当时运营线路有三条:1路车从南门到银川老火车站、2路车从鼓楼到宁大、3路车从西门到苗木场,3条线路共有10辆车左右。出行变革:从自行车到私家车汽车真正成为银川普通民众的出行方式,是从上世纪60年代逐步开始的,从自行车到公交车,再从出租车到私家车,出行的大时期款款走来。几十年间,银川人出行的方式不断变化,出行工具也日新月异。曾银川街头的“大通轿”公交车(资料图)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自行车为王“有问题随时来找我。”这是南门南关车行老板保进贤常常对顾客说的一句话。从年开始在此地修车至今,他经历了自行车在银川最为光辉的“黄金时代”。年,16岁的保进贤到新城自行车社学修自行车,他的师傅张健解放前曾在马鸿逵的便衣队修自行车,技术过硬。“当时修车子可是一项很受重视的技术活,师父对我要求也很严格,即便是换车胎也要反复练习屡次……”保进贤回想,“(上世纪)60年代最着名的牌子是上海的永久、凤凰,其次是天津的飞鸽、红旗,沈阳的白山、青岛的大金鹿……”说起当时的自行车品牌,保进贤如数家珍。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买一辆自行车不但需要攒钱,还要积累足够的购物票才行。保进贤当时攒了3年钱才给老伴买了1辆凤凰牌自行车。他印象中有一款车子可谓“硬汉”,那就是永久牌28型锰钢自行车,“这个车子元,是合金钢制造的,之前主要是出口的,驮几百斤的东西车圈根本不打闪。”由于价格昂贵,自行车在当时的家庭中属于贵重物品,今年60多岁的市民杨文华就告知,年他购买了1辆永久自行车,“宝贝得不得了,雨雪天不骑,平时还要用机油擦拭保养。”让保进贤感到产生变化的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那时骑自行车的人明显增多了。直到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自行车进入了一个爆炸性的增长阶段。“那时候车子多得修不完,有时候晚上打烊以后还在加班修车子。”保进贤说。上世纪90年代的公交车(资料图)上世纪80年代:“大通轿”的记忆今年50多岁的杨秀玉到银川1路公交车当售票员时才19岁,一转眼已过去了30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银川只有8条公交线,市内线路是绞结式通轿客车。1、2、4路车人最多,每天上下班高峰的时候车里人都塞得满满的,真是密不透风。”杨秀玉说。想起30年前银川公交车的运行状况,她现在都觉得有些感慨:“这类车离合重,刹车也难踩,中间的连接处密封也差,常常在拐弯时会从车底部漫上一层浮灰。”由于当时这三条市内线路客流量大,车况也不好,“有时候水箱开锅了,我们凑合着开到唐徕渠桥头,我拎个桶到渠里打点水倒进水箱。遇到电瓶短路时车熄火了,就得号令乘客推车。”市民黄先生对此也记忆深入,“大家也没怨言,协力一起推,车启动以后就上车。”遇上人多的时候,有的乘客还帮着递票、看门,在杨秀玉看来,当时车况、路况都差,但乘客们都特别配合与理解,有时很累,心里也暖暖的。。90年代天津大发出租车(资料图)上世纪90年代:从奢侈到大众的出租车“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银川就已有了第一代出租车。”市民黄先生回想道,那时还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主要是一些个体户开车,一张牌照元,准入门坎比较低。一开始车也好,很多出租车都是进口车。市民周玲记得,当时她带着不满1岁的儿子看病,由于孩子哭闹得利害,狠了狠心打了个车:“价格要10元钱,一月工资才93元。”年以后,银川的出租车行业逐步规范,车型、价格、服务都统一了。这时候出租车的代名词是“面蛋蛋”,天津大发生产的一种小面的。周玲觉得虽然当时这类车不很舒服,但是很能装人,连自行车都能装进去,性价比高。随着出租车的普及,价格也变得亲民,逐步构成了起步价5元的价格机制。年以后,出租车开始更新换代,“面蛋蛋”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夏利车,以后又更换为桑塔纳等更高级些的车型。本日车流穿梭的银川街头。年至今:行进中的“私家车时期”年以后,银川的城市范围和体量逐步增大,城市处于加速生长的时期,公交车的线路也随之增加,车辆本身也大有改观。“年开始换了新的‘巡洋舰’,这是当时最新的车型。新开通的24路(现路)也让人眼前一亮,软座、暖风都让乘客很舒服。”杨秀玉说。也就是从那1时段起,公交车在百姓出行中开始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年,新的“丹东黄海”车进入了银川公交系统,最早使用的是新开通的线,“这类车低踏板、大容量、还有空调,舒适性更好了。”杨秀玉说。紧随其后的是大规模的换车和线路改名,之前的2路改成路,4路改成路……当年9月,通行了几十年的月票也退出了历史。“现在公交车太方便了,几近是四通八达,想走哪就走哪。”杨秀云感叹。也就是在公交车成为人们出行主角的同时,私家车也在不经意之间进入了银川的寻常人家。市民刘女士年买了一辆车,“那年冬季冷,过年买东西挤不上公交车,也打不到车,我下决心要买一辆车了。”今天,私家车在银川人的生活中已习以为常。从时光遥远处的“驮运时期”到今天的“私家车时期”,人们的出行变化可谓沧海桑田,而那些关于车和出行的故事,注定也会继续下去。银川晚报新文化宏扬传统文化引进新文化概念推送银川最新文化动态分析剖析新文化热门事件须臾
白癜风初期如何治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