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传媒书院
水门案?惊爆焦点?对于新闻系的学生来说,这些确实都是典范,但在网路如此爆炸的现在,调查报道是否会有新的面貌?
如果水门案的深喉都知道用尽各种方式迂回地与两位记者联络,那在这个隐私更容易外流的时代,记者当然应该想尽办法保护可能的消息来源。
另外,对于技术/工具的重视也是很值得思考的一点。技术和工具可能就是重要的症结。新闻内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采访技巧是(调查)报道的关键,但不能忽略了技术/工具在现今新闻报道中的角色。
不,不是角色,技术和工具甚至就是新闻报道的一部份。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数量的文件如果没有资料库和工具用来整理和爬梳内容,基本上没办法阅读,这是技术/工具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层面。内容和技术基本是合而为一的,如果没有技术,根本无法做出类似的呈现,换句话说技术本身就是内容的具象化。
但大家很容易陷入一个迷思,“不能被技术绑架!”,如果要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来说,那就是排版和版面大小(当然数位的复杂太多),内容还是要和版面配合,还是要和美编讨论视觉呈现,很多观念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有没有进化而已。
脑中浮现OscarWilde(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话:“Weareallinthegutter,butsomeofusarelookingatthestars.”(译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当仍有人仰望星空。”)
不只是看着星星的人,这些人是建着梯子,想要摘星星的人。
古风·侠客行
大河苍苍地茫茫,疾风万里落木狂。
秋高八月开胸胆,仗剑登楼云飞扬。
高台设酒聚豪杰,不吝千金饮杯长。
宴中闻有不平事,拔剑起座环四方。
皓气既与秋风壮,何哀白骨弃大荒。
向晚抛杯拥剑卧,明朝昂首渡河梁。
三尺剑挥崩龙壁,万丈气动惊秦王。
但得日月明忠义,愿将沸血溅平腔。
从事调查性报道是一项艰难而光荣的任务,人与梦想同在,苦恼与喜悦同在。
经历过一次次调查性报道的采写后,记者会明显地感觉自己从个人小我的天地,走到了民族的、人类的大我之中,在一回回战胜了艰难困苦之后,觉得内心充满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精神变得丰富而充盈,而个人的素质与技能也会不断得到提高,由此可以走向更大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中国的调查记者有多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安认为加起来不过数百人。而这数百人如今仍在从事一线调查的,则不过数十人。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公众对其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通过舆论监督反腐败,冒着生命危险说真话。所谓记者,就是事实的记录者。公众对记者的期望值明显超出了其职业范围与特点,所以在媒体市场化改革之前,才有“记者见官加一级”的说法。
问及接触过很多的国外新闻工作者,他们强调说他们的工作只需对事实负责就行,比较起来,他们的工作似乎比我们要单纯得多。如果仅做到只对事实负责,在中国是称不上一个好记者的。
在中国当记者,不仅需要专业,更需要智慧,有时候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1定义这门手艺——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到底应该如何定义?
多家专业新闻机构都认为应该这样去表述调查性报道的主要要素:系统化的、深入的、原汁原味的调查与报道,并且通常会带来秘密的揭露。还有部分新闻机构提出,调查性报道通常会大量使用到公开的数据和记录,而且调查性报道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白蒺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