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银川晚报_晚报特点 > 晚报广告 > 四散而开的原音关于阿尔的诗

四散而开的原音关于阿尔的诗

发布时间:2017-2-24 14:14:03   点击数:

四散而开的原音——关于阿尔的诗在如今,70后诗人群几乎看作是整个诗坛的风向标。正如臧棣所言,与朦胧诗人和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诗人相比,70后诗人所受的教育最完整,几乎没受到政治运动的扰乱。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歌能力都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的诗歌感官与前几代诗人存在着根本的不同。确实,经过二十多年蛰伏期,70后是到了出伟大作品的年龄。因此,他们的出场尤其引人注目。值得庆幸的是,70后群体正展示着自身迥然不同的书写气质,阿尔就是其中的一位。有时候你需要去承认,阿尔的诗是混乱的,而对于他来说,越是混乱就越自由。他一再搅乱语言秩序,充当一个和蔼的反动派。他的诗大多   近几年间,阿尔的诗歌写作更期望完成的是一个整体。比如他的卷子系列,而这种整体更多地靠向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平衡。但依旧不变的是,他的原音——灵魂深处的声音,一种最原始的动态。它是阿尔写作中的内在动态。如此说来带那么点神性,但这就是阿尔想要表达的。   在《那些》里,他这些写道:那些,现在的指头不能确定敲击,有今天的承受之后的轻松,堆满笑容怀疑那些,现在看见却无法触摸——纷飞的泥土那些曾经端坐于手的事物那些感到的自我舞蹈那些灰尘,那些缩到角落的蛛网准备丢弃的一张白纸写下多余的墨水,蓝色的时光它们于是下沉,在那些词组的中心可以说,这是一首写时间的诗。他诗中的意象就如洞穴里的狐狸,当你刚要触摸到它的目光时,它便悄然转向,使你感到格外摧残,因此你只能粗暴地罗列出阿尔诗中的意象,或许这才是打开他诗歌的钥匙。从“敲击”“承受”“轻松”“笑容”到“触摸”“舞蹈”“丢弃”,纠结的阿尔表现着轻微的焦躁与危机感。与生俱来的敏感正帮助他缝补着跨步极大的意象碎片,这被称之为诗人所特属的个人隐私,正与“那些曾经端坐于手的食物”开始下沉,“在词组的中心”。你可以看出阿尔对语言的处理能力:对历史的厚重感。浓重的当下感。诗中“那些”的逐渐递进叠加,犹如打击乐器的高涨,这些最根本的指向人的生存状态,即生活的不确定性。而比较矛盾的是,随着科技的植入,现在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无限的透明。所以阿尔的书写更多指向个人,但并不是大书特书地弘扬集体,尽管他很多的诗歌都在指向集体,这当然不矛盾。阿尔确实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力,他从不使用多余的修饰语。他的思考方式在具象与抽象间自由弹动,一再压缩第一现场感,就如同他在《一直鸟穿过黄昏》写到:一只鸟穿过黄昏,很快瞬间的相遇,这时的风向右轻轻吹杨树的叶子黯淡下来哪些事物会不安呢?山影在不远处,清晰的那股光是淡橘色的,她倾斜着其实最早被折断是我傍晚的布鲁斯低低盘旋一个诗人和这个世界失却了联系照片的过去还在盐池现在的以后有多少可以回忆一只鸟穿过黄昏更少的鸟,更少的翅膀在黄昏一个一个消失这是一首我朗诵过的诗歌,足以说明我的喜欢。刺眼的地名“盐池”正说明,阿尔是个地地道道的体验派,个人生活的折叠构成他诗的诞生。这首诗里,同样体现了阿尔诗中标志性的时间与地点。只不过这次时间的表达更加具有镜头感。当“一只鸟穿过黄昏”后不久,随着风向右吹,“杨树的叶子暗淡下来”,伤感的阿尔面对此景,感慨“其实最早被折断的是我”,到后来“更少的鸟,更少的翅膀,在黄昏一个一个消失”,阿尔彻底完成了两种状态的转化与消遣,只不过这种消遣方式逐渐产生效益性。尽管我本人并不喜欢他加入太多写作意图,但不得不承认阿尔在整体性叙述、场景的氛围营造是对称的,他用局部的小范围描写来塑造完整性,在这中间,他可能是弗罗斯特,也可能是卡瓦菲斯,但最后叙事的语调只能属于阿尔。阿尔在诗歌里时常叽里咕噜,仿佛一个醉鬼哼哼哈哈、胡吵胡闹。这在他的《里尔克的公园》里体现的尤为明显:他和她拥抱,更象拥挤这里有上下的猴子因为没有豹子的追赶可是我为什么要喜欢那个花花的家伙我为何在笼子里转悠,羊肉泡馍啊我流下悔恨的泪水少了大蒜不行,看那一小盘香菜,多么绿!她和他坐在长椅上,不到一个世纪这里有很多动物,在脚下爬行其实它们不过是昆虫,碾死它!你却怕的要死,这些豹子,里尔克的豹子今天我和谁散步,提着塑料袋子他们在白色恐怖里互相拥挤,哪里有半分暖意嘿嘿,老混子,闭嘴吧今天刮起了大风昨天下起了大雨前天他跳出隔离区我知道你说的豹子在公园里哭泣究竟是什么意思个人认为这是阿尔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里尔克的《豹》,在那首诗里,里尔克以豹喻己,表现自己的被囚禁与苦闷心情。而在这首诗里,阿尔的打击面更广,题目以“公园”将许许多多的里尔克囚禁起来(或者被囚禁)。这种囚禁更多的是一种保护与爱。诗中快慢不稳的节奏让人提心吊胆,伴随情节的推进,他刻意营造出一种荒诞的戏剧效果,使易卜生所提倡的具体的地理空间设置与作品整体结构互动起来。本诗的混乱还体现在场景镜头的转化上,你分不清“我”是谁,一会儿我是男人,一会我是女人,一会我在笼子里,一会我又跳出所有人物。其实阿尔所指的更多的是关爱下的朋友。但却意外产生着另一种怪异的效果,正如戈麦所说,语言具有繁殖功能。在现实主义中虚幻,创造神秘的气场。读阿尔的诗,千万不要去纠结这些名词是不是实词。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享受词语之间摩擦产生的热量,因为幻化、扭曲、神秘就是阿尔所要的,这还真有一些禅学味道。事实上,阿尔浓密的眉毛还真有点佛家意思。         阿尔。70年代生。本名张涛。曾在《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北京文学》《黄河文学》《国家人文地理》《新周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诗歌、随笔、散文、书评等数百篇(首),有作品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经典》《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中国新诗选》《70后诗集》等。年与金瓯等创办宁夏第一个现代诗社“吉卜赛人”,年创办宁夏第一个文学艺术网站原音文化艺术网,年7月参与策划《银川晚报》报庆“大地诗会”,年策划中国银川首届诗歌节。现为宁夏作协会员,银川市诗歌学会会长,《黄河文学》首届签约作家,《国家人文地理》杂志驻宁夏记者。

.5.26初稿

.8.23修改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治白癜风兰州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jhfuwu.com/wbgg/417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