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银川是个包容的城市,美食上亦是如此。无论各地风味还是异域美食,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并与当地结合、生根。大家熟悉的油炸糕,即是如此。“好吃不过油炸糕”,走在银川的街巷里,尤其在寒冷的冬季,要是能看到一处冒着烟炸油糕的小摊,再吃上一个脆脆甜甜、热气腾腾的油炸糕,那当真是美极了!
家传的手艺
吴健今年48岁,是银川观光夜市里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娘。虽然开业时间不长,可她家小店的油炸糕却深受顾客喜欢,大家都觉得,她家做的油炸糕又实惠,又有着很家常、很亲切的味道。
吴健做的油炸糕个大、馅足,成人巴掌大小,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穿着黄灿灿外衣的糯米皮被红豆馅填得饱饱的,咬一口下去,没有太浓郁的香味,可味蕾却完全被豆子最本真的味道所征服,口味没有过分的甜腻,吃完后还想再来一个。
“我父母都是北京人,很早来银川,在这里安了家,油炸糕是老北京最家常的手艺,我从小就看着大人们做。”吴健说。
面皮的准备
要想做出外焦里嫩、香甜可口的油炸糕,按照吴健家传下来的经验,必须要用江米面炸,用水磨糯米粉质量最好,面要加水用老酵面和好后发酵,和面不能太硬,要适当揉进一点碱。这些说起来很简单的步骤,味道成败与否全凭手里的经验掌控。
“和好的面要在30摄氏度的恒温中发酵至少三天,面才有可能发起来。”吴健说,以前没有条件,发面时衡量温度只能用手摸,经验累积,现在每次发面的时候,温度够不够,碱放得足不足,面发的怎么样,一摸便知。
面发好后,随手揪一撮,就是大小均匀的面团,用手指在中间按一个坑儿,包进豆沙馅,将口封严,随包随入温油炸至金黄色。外焦里嫩,香甜可口的油炸糕就出锅了。
红豆是主角
吴健做的油炸糕之所以受欢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豆沙馅绝非从市场买来的豆沙,而是由她亲手制作。纯手工做出的豆沙馅颜色看上去更鲜亮,由于没有添加剂的参与,味道上保留了豆子清香,吃的时候也更糯、更软,有种天然的香甜。
做红豆沙馅,红豆是无可厚非的主角,在挑选上当然最为关键,陈年的豆子被吴健嫌弃,她会挑选一些现年产出的豆子作为原料。
做豆沙馅之前,先将豆子清洗干净,每晚睡觉之前浸泡在水中,等第二天一大早,泡了一夜的豆子就全都“喝”饱了。吴健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豆子的情况,然后麻利地梳洗完毕,顾不上其他,就赶紧支上锅煮红豆。泡过的豆子煮熟后酥酥的,即便不进入下一个环节,满身透着香味的豆子也完全能勾起人的食欲。
炒豆沙有讲究
煮好的豆子会被吴健慢慢地捣碎,别小瞧这个,绝对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对于一个对味道要求严格的手艺人而言,捣碎豆子是件严肃的事情,力道、时间、豆子的温度都必须把握得刚刚好,这样出来的豆泥才会得到吴健的认可。
尝了一口刚捣碎的豆泥,吴健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开始准备炒豆沙。炒豆沙不但是件技术活,还是件非常耗体力的活计。火不能太大,豆泥里会加入少许糖提味,更多的甜味是来自豆子本身所贡献出来的。从开始到结束,吴健会保持同一个动作,必须不停地翻炒豆沙,这样才不会糊锅,以免让豆沙的味道泛苦。在温度的作用下,豆子香味更加浓郁,弥漫了整个房间。
“家常”的秘诀
吴健家的油炸糕虽然深受顾客喜欢,每天都是供不应求,但她并不会因此而多做,在她看来,这是保证“家常”的重要秘诀。
“每一家做出的油炸糕都会有差异,但在我看来,最家常的味道就是最好的。”吴健说,就像老一辈要求父母一样,从开始跟着父母学手艺,到决定开店做生意,父母们给她千叮咛万嘱咐的也正是这一点。可守得住这一点却不简单,在吴健看来,先得守得住自己的内心。“你不能因为生意好就只看重利益,更不能因为利益就降低成本,偷工减料,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认可,从中又能获取价值,这是我所追求的。”
吴健的手艺受父母所传,可自己的女儿却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所幸侄子对此非常感兴趣,她又将手艺传于侄子。“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手艺,但这是我们家族独有的味道,祖祖辈辈传下来,有创新,有传承,但不管怎么变,老祖宗交代的做人、做手艺的道理不能忘。”
线索征集
每一个老手艺都值得被记录并得以传承。我们向您征集有关老手艺的线索,一起探寻手艺背后的工匠精神和动人故事。
线索邮箱:ycwbxwh
sina.治疗白癜风的秘方治疗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