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野长城
李进祥(银川)
现在一般所说的长城,多指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余公里,称之为万里长城。其实,万里长城之外,还有不少长城,分布于全国十多个省区,没有被修葺,没有被开发,还处在自然状态中,俗称“野长城”。据调查,这样的“野长城”,有数万公里之多,仅宁夏境内就有多公里。
前些年,我在县文化局工作。因为工作性质,也因为一位同事是个典型的“驴友”,周末或节假日,就开车带我遍看了宁夏境内的几段“野长城”。
宁夏南部固原市内有一段秦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时,秦国力强盛,举兵攻打北方小国义渠,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义渠人性格刚猛,骁勇善战,为了防止义渠反抗报复,“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就是固原城北战国秦长城。由于两千年的风雨侵蚀、战乱损毁和人为破坏,大多数城垣已经夷为平地,残存的墙体断断续续,淹没在村庄、农田和野草之中,只有一些墩台、烽燧还巍然屹立,营堡、障台依稀可见。
这段长城应该是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所见到的长城,《清平月·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也应该就指的是这段长城。可如今,好汉们都去八达岭长城了,这段长城却乏人问津。
宁夏北部也有一段长城,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乡,俗称红果子长城。西起贺兰山,东到黄河边,连接两大天险,是宁夏北部重要的防护屏障。据记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公元年)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内地田地荒芜。”“边墙”是长城的别称,这段话说明,这里应该有两段长城,旧长城不知哪朝哪代修建,已经荡然无存。明朝修建的,还残存着,只是经历了大地震,扭曲错位;经受了山洪,冲豁倒塌。铁路横贯而过,公路也穿城而过,长城被一次次腰斩。靠近黄河的平坦处,现在是一座小镇,长城应在的地方,建起了学校、医院等一些建筑。长城处处为发展让路。
宁夏西部因与内蒙古左旗和甘肃靖远接壤,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战事频繁,长城修建得更加完备,历朝历代都有修建、修缮和利用,到明代连为一体。据史书记载,明嘉靖十年(年)宁夏耗“万金”,修筑了南起大坝堡,北连三关口,长达80公里的长城,后被腾格里沙漠刮来的风沙填平。嘉靖十九年(年),宁夏巡抚杨守礼重新奏筑修葺了旧有边墙,增筑了三关口以北长城。据说当年修筑长城时,因贺兰山一带全是碎石砂砾,没有石块,也没有土壤,修筑长城的军士们遍剖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无水,做水车百辆,到关口20多公里的平吉堡取水,创造性地把壤土、砾石浇水相拌,夯筑而成,类似今天的水泥,坚固异常。如此坚固的长城也肝肠寸断。没有人烟的地方,保存较为完整;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多已残损;有些地方,基址难寻。
宁夏境内长城,从战国开始,经过秦、汉、隋、明各朝的不断修筑,总长度达公里,具有分布广、跨度大、种类多、时代全等特点,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近年来,宁夏也在积极保护和维修长城,开发长城旅游,但长城的状况,还是令人忧虑。自然的剥蚀无力阻挡,人为的破坏叫人痛心。
我在县文化局工作的时候,正好分管文物工作。一天接到报告,说有人破坏长城。我和文管所的同志赶紧驱车去看。那是宁夏东部的一段长城,从同心县下马关向东到盐池、定边,是黄土夯筑的。当地人认为,黄土吸收了数百年的阳光雨露,非常肥沃,所以在人民公社的时候,就挖下来当肥料。后来包产到户,长城两边的土地也分给村民,农民为了多点地,一直犁到长城脚下。那个老农更严重,因为长城两边都是他家的地,为种地方便,他干脆把长城犁平,把两块地连起来。我们赶到的时候,十几米的长城已经变成了耕地。问他知道那是长城吗?他说不知道。问他知道破坏长城犯法吗?他还是说不知道。文管所的同志批评教育他半天,他嘟囔了一句:“现在又不打仗,留着啥用。”
老农的一句话,道出了现在人们的普遍心理:一切以实用为目的。有用的文物古迹开发旅游,无用的就弃之不顾,包括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野长城”。
开卷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得快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