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历程,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一段坚守职责、品质优先的历程,60年来,我们有幸先后来到长沙晚报,用镜头记录了这一段单纯而温暖时光,见证了《长沙晚报》艰辛又激情满怀的岁月。
60年,从黑白到彩色
《长沙晚报》的前身——《长沙日报》创刊号。
年10月1日,长沙晚报购进第一台国产彩色胶印机,当日出版了湖南省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彩色新闻报纸。
《长沙晚报》创刊60周年特刊封面
60年,从那里到这里
上世纪50年代长沙日报办公楼。
上世纪80年代长沙晚报办公楼。
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报业大厦封顶。
年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报业大厦投入使用。
年5月14日,长沙晚报集团麓谷文化产业园主体封顶。
60年,从笔头到键盘
一把油纸伞,一支蜡烛,在雨一直下的年的长沙寒冷的冬夜,在四面透风、屋顶漏雨的解放路39号破旧的木板楼里,创业者们把长沙入骨的湿冷置于脑后,只要有把伞遮雨就能快意地写稿、编稿。
明亮的大空间,洁净的工作服,整齐的电脑,现代化的“光与电”,替代了传统的“铅与火”,这是20世纪90年代长沙晚报社的激光照排车间。
长沙晚报夜班编辑中心是报纸采编流程的终端,是报纸品质保证的中心环节。长沙晚报有一支坚韧、实干的夜班编辑团队,正是他们的坚守,才使《长沙晚报》的品质稳步提升。
60年后的今天,数字化出版系统让编辑们高效、快速地完成报纸出版。
60年,不变的追求
年的阳光透过木栅栏照在简陋的楼道里,这行标语在旧日的光影里显得格外突出——“提高报纸质量,坚决与差错作斗争”。这是创业初期的长沙晚报人渴望报纸提质的决心,更是一代代报人孜孜不倦、勤勉办报的目标所在。
年,中国报业市场风起云涌,报纸从年的家增加到年的家。地处中国中部城市的长沙晚报社,以超乎寻常的勇气提出了“创办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晚报”的发展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报纸质量的措施。
经过不断提质,年第一届全国晚报编校质量评比,家报纸参评,《长沙晚报》以94.分的成绩荣获第五名。记者、编辑、校对、值班主任、值班副总、值班老总,几十年来,每一篇见报稿都要经过这六道严谨的工序。
年6月,夜班编辑中心责编们一起讨论报纸大样。
60年,从铅字到数字
昏暗的灯光下,老旧的对开平版印刷机,经常停停转转。
整齐的铅字架前,工作人员神情专注,这是铅与火印刷时代的一个拣字场景。
年9月,长沙晚报社投资多万元添置的第一台国产BJ5彩色胶印机投入使用,印刷出了湖南省第一张彩报,年10月1日,出版发行了《长沙晚报》第一张彩色报纸。从此,长沙晚报社引领湖南报业进入了彩报印刷发行的新时代。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超强的印力保障,加上10世纪90年代连续7年的扩版提质,使《长沙晚报》在全省率先走向大报、厚报、全彩报时代。
年6月,本报印刷厂激光照排车间。
年6月,本报印刷厂印刷车间。
60年,一直在路上
年,长沙晚报第一次航拍。
年,长沙晚报推出了新闻爆料热线,当时的机动记者部记者将自己的电话印在摩托车上,深入街头巷尾,找寻新闻线索,与读者零距离交流。
年7月8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长沙晚报“蓝色畅想.航拍星城”活动启动。本报记者做着直升飞机航拍长沙。
年,本报全省率先组建无人机航拍小分队在万家丽快速路高架桥三一大道立交桥上进行全景航拍。
60年,从长沙到世界
长沙晚报无缝覆盖。
传递世界的声音。
年7月9日,本报3D特刊面世,让读者惊喜不已。
这是年5月5日的瑞士首都伯尔尼街头,当地居民正在阅读通过卫星报纸接收器打印出的《长沙晚报》。当天,《长沙晚报》在全球座城市的个卫星报纸销售终端,与《今日美国》《印度时报》《卫报》等世界著名大报的卫星报一起,实现全球同步发行,成为湖南首张、全国第二张中文卫星报。
60年,我们在一起
上世纪,老一代编辑们合影。
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成立后在新址前合影。
长沙晚报报业集体成立十周年,员工在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前合影。
长沙晚报麓谷文化产业基地封顶,全体员工合影。
60年,一纸风行
年,长沙晚报创刊50周年。
年,长沙晚报读者节。
东方红广场前,众多读者参与读者节活动。
长沙晚报开放办报日。
我与长沙晚报。
我要上长沙晚报头版。
长沙晚报一纸风行60年。
本期编辑:余劭劼黄启晴
长沙晚报摄影部出品